萊姆病是經蜱傳染之人畜共通疾病(tick-bornezoonoticdisease),病原體為疏螺旋體,存在保菌宿主(如囓齒動物,鳥類)與媒介(vector)蜱或蚤身上。人類被帶有疏螺旋體的蜱叮咬後,於皮膚上產生游走性紅斑(Erythemamigrans),進而侵犯心血管及神經系統。歐洲、北美甚至日本及俄羅斯均為萊姆病盛行區。萊姆病的實驗室診斷,最佳的標準還是從病變區,培養鑑定出病原體。但是僅在感染初期時由皮膚檢體的培養成功率最高,但是在病程進入第二期後,敏感度劇降。常由於病患延誤或臨床醫師疏忽而無法在第一時間取得病變區皮膚檢體。因此,臨床上多倚賴血清學診斷。台灣萊姆病確定個案非常稀少,本局自94年將萊姆病收回自行檢驗以來,至96年10月尚無確定個案。是台灣無萊姆病發生?抑或台灣流行之本土型菌株與一般檢驗用的代表菌株差異性大而無法偵測,一直以來頗具爭議。在96年11月此次研習返台後,以在美國紐約州衛生部(NewYorkStateDepartmentofHealth)診斷免疫實驗室(DiagnosticImmunologyLaboratory)學習之技術,證實91年以來台灣第一例萊姆陽性病例,美國紐約州為萊姆病疫區,此行拜訪,藉由他們的經驗及新技術的開發,給予我們未來建立新的萊姆病診斷技術上,助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