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3屆締約國大會(COP13)暨京都議定書第3屆締約國會議(MOP3),於2007年12月3日至15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由於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於2012年結束,因此本次大會產生之峇里島路線圖(BaliRoadmap),為後京都談判設定3個基礎指標:即同意開始進行全球氣候變遷協議之談判、同意協商之議程安排、同意於2009年完成談判。未來談判之重點則為採取因應氣候變遷負面影響(例如洪水及乾旱)之行動、尋找減少溫室氣體減量排放的方法及部署氣候友善之技術及資助調適及減緩策略。本次台灣代表團由環保署張副署長豐藤擔任團長,加強與相關國家進行會談交流,各主要部會亦派代表出席,專家學者及地方政府亦踴躍參與,以掌握各項議題進展及建構減量與調適能力。代表團於本次與會期間,首次籌辦以「台灣溫室氣體自願減量行動」為主題之周邊會議(sideevent)及展覽場,亦爭取到不少交流機會,更引起日本媒體重視,先後有東京新聞與產經新聞前來採訪。此外,在短短的一個星期中,更完成9次以上的官方會談,難以計數的非正式交流與每日匯報的重要資訊蒐集,與會代表均感成果豐碩。本次會議雖未出現各界殷切期盼的明確量化減量目標及時程,但由於已開發國家對於後京都的減量責任於2009年前將出現明確談判結果,而開發中國家也被要求將減量行動提供透明化、量化及可供檢證之資訊,這個發展對於身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台灣而言,仍應儘快啟動具體因應對策。公約已經進入後京都議定書討論階段,亟需開發中國家觀點或實務經驗,本次台灣代表團與會正好扣和此一焦點,將台灣經驗及規劃構想與國際友人分享,獲致好評。儘管台灣不是京都議定書締約國,但是溫室氣體減量的制度規劃大多朝與國際接軌方向進行,同時面對與日遽增的減量情勢,台灣更應致力於在符合國際規範或做法下,進行相關盤查登錄及減量等能力建構工作,以爭取國際的認同,並將危機化為轉機,勇於面對低碳時代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