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受腸病毒感染後,大多為無症狀,或輕微類似感冒的症狀,偶爾腸病毒會引起手足口症、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無菌性腦膜炎、似敗血性症狀、心肌炎、急性肢體無力或嚴重至引起死亡。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在1997年以前,已知而被分類的腸病毒共有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有A型及B型,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Enterovirus)等型別,近年來又陸續發現多種型別,依據基因序列分析結果將之重新歸類,分為人類腸病毒A、B、C、D(HumanenterovirusA、B、C、D)型。腸病毒的標準檢驗流程(Goldstandard)為細胞培養病毒,當細胞因病毒感染產生病變後,再以各型別之血清進行中和反應,始能得知為何種型別之腸病毒的感染。後來有間接免疫螢光染色法(IndirectImmunofluorescenceAssay;IFA),以各血清型單株抗體,與產生病變的細胞反應,透過觀察螢光,分析出腸病毒型別,但依然受限在一般市售之抗體血清型別上,能分析的腸病毒血清型別僅19型。近年來隨著病毒基因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分析病毒基因片段,與網路上的基因序列做比對,便能得知型別,也因此發現了許多新的腸病毒型別,目前腸病毒已達100多型;而起初被歸為伊科病毒22與23型,後來因基因序列與腸病毒差異太大,成為小RNA病毒科中新的一屬HumanParechovirus(HPeV)。依據研檢中心生物材料科收集各合約實驗室所分離之腸病毒,所作的台灣腸病毒血清型別分析,近年來每年約有百餘件為未知血清型別,隨著分子生物診斷方法的發展,希望透過與美國疾病管制局小兒麻痺病毒與小RNA病毒實驗室學習,基因檢測新的設計方法,能找尋到更廣大範圍的病原體,包括腸病毒71型之後的型別,與HumanParechovirus等,使得腸病毒型別之資料更完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