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期間

2008-09-18 至 2009-03-10

前往地區

  • 美國

出國人數

共 1 位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803179
主題分類 環境保護
施政分類
計畫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菁英培訓計畫
報告名稱 土石流潛勢區地形特性及現場觀測之研究
電子全文檔
報告日期 2008-06-30
報告書頁數 89
其他資料
出國期間 2008-09-18 至 2009-03-10
前往地區
  1. 美國
參訪機關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美國柏克萊加大RichmondFieldStation,美國地質調查局
出國類別 其他
關鍵詞 土石流,土石流觀測系統,土石流地表振動,光達(Lidar),消能網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出國人員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尹孝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監測管理組 科長 薦任
報告內容摘要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各地降雨紀錄屢創新高,加上民國88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大量鬆散的土方堆積在坡面或山谷間,造成90年桃芝颱風後台灣地區土石流災害發生的次數急遽上升,導致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基本上土石流的發生主要有三個要素,即充足的降雨、豐富的土石材料與適當的溪流坡度;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其構造運動相當頻繁,因此地勢陡峭及河流劇烈的下切作用提供了適當的溪流坡度,地質材料脆弱提供了豐富的土石材料,而季節性颱風豪雨則帶來了豐沛的雨量,上述台灣特有之地質、地形及氣象條件均符合土石流的發生要素,顯示台灣本島仍處於激烈的地形演化階段,而土石流的危害在大地震後也將進入一段高峰期,其影響層面正逐步擴大,甚至牽動山坡地生態體系的平衡與發展。由於台灣土石流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個人服務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自民國80年起即陸續委託學術研究單位進行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查工作,並於民國91年根據土石流發生之自然環境潛在因素及所造成之保全對象危害兩部分,分階段完成全台土石流潛勢溪流調查工作,調查結果顯示全台共有1503條土石流潛勢溪流,由於現行調查式並未對於現場環境等狀況進行詳細查核,因此僅可提供各級防災單位和社會大眾在定性上之參考,而在發生土石流事件前後仍不足以進行土石流相關特性量化之估算。另外相關重要的研究包括對土石流潛勢溪流進行初步發生潛勢的探討,但對於土石流潛勢區細部地形、地質及地貌等特性,仍需要借重國外現場調查的經驗及方法,另外亦需參考國外遙測相關應用科技,尤其是近年來應用相當廣泛的空載光達(airborneLiDAR、亦即airbornelaserswathmapping)技術等,以便能確實掌握易致災的土石流潛勢地區其在地形上的特徵(如上游崩塌的發生、中游河床向下及向兩側侵蝕及下游扇狀堆積區),再配合相關防治措施即可達到減低土石流災害之目標。除了上述1503條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查外,個人亦針對水土保持局於全台設置的13處土石流觀測站進行現場土石流觀測工作,各站現行的觀測儀器為雨量計、CCD攝影機、鋼索檢知器、地聲檢知器及超音波水位計等5項,雖然在過去幾年間觀測到數場土石流事件,但對於土石流之發生機制仍無法確實掌握。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是關於土石流發生警戒的方式,一般而言,土石流的警戒方式主要可分為接觸式及非接觸式兩大類。台灣現行的土石流警戒主要是利用中央氣象局十分鐘即時雨量資料配合土石流警戒分區訂定其發生基準值,以非接觸的方式進行大區域土石流警戒發佈作業,但其準確率仍有待提升。由於台灣本島每年5月到11月防汛期間,常遭到颱風豪雨的侵襲而引發嚴重的土石流及崩塌等坡地災害,因此藉由出國進行博士後研究的機會,獲取國外的寶貴經驗,透過現場參訪調查了解各種坡地災害的發生及運動機制,掌握崩塌及土石流潛勢區地形特性,提供未來台灣在執行坡地防災任務時的參考依據。
前往原始報告頁面: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09803179
2013 © 公務員出國考察追蹤網 || 本來源以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頒佈為準,資料僅供參考,若有不正確之處請來信(abroadplay@groups.facebook.com)與我們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