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理論不斷演進,並衍生出不同的貨幣政策思維。當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無法發揮效果,必須採量化寬鬆與信用寬鬆等非傳統手段,惟應有退場機制。國外、金融或政府部門失衡,將透過貿易、資本流動、銀行授信及金融市場等管道,衝擊其他部門。央行除蒐集資料評估基準情境外,亦可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及調查企業、消費者或銀行授信人員的意見,以形成前瞻性看法。產出缺口可用單變量模型、多變量模型及生產函數等方法來進行估測,由於產出缺口無法觀察,故需用事件分析法或比較通膨預測能力,來評估各種方法的估測效果。貨幣政策是否能有效達成最終目標,受制於傳遞機制,傳遞管道包括利率管道、資產價格管道、信用管道、匯率管道及預期管道等,健全的銀行體系,能使政策傳遞效果更好更直接,央行的信譽佳、政策可信度高,也能加快調整速度。日本央行為擺脫通縮,將通膨目標設在CPI年增率2%。為早日實現此一目標,日本央行採取積極的貨幣寬鬆政策,無限期買入資產,並推出成長支持基金便利計畫及刺激銀行放款便利計畫,鼓勵銀行增加對民間放款,進而刺激經濟成長。澳洲央行已廢除法定準備率,讓銀行根據清算所需自行提存,澳洲央行則透過準備金帳戶的操作,使政策利率落在目標區之內,績效頗為良好。貨幣政策僅直接影響短期利率,需藉由政策溝通來引導預期,影響長期資產價格,提高政策的有效性,進而降低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