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全民健康保險,開辦至今已逾七年,是最具全民性,也是最重大的社會安全制度之一。民眾滿意度維持在70%上下,但近年來健保面臨入不敷出的財務困境,值得大家重視。健保開辦以來,迭有民意代表或民眾建議採用「保大不保小」或新加坡「醫療儲蓄帳戶」的方式,以杜絕(減少)醫療浪費,大陸職工醫療保險之個人醫療帳戶,其籌資及支付方式,或可提供給我們一些參考。大陸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原採報銷制的公費醫療,勞保(城鎮職工)及農村合作醫療無以為繼,故自1990年代初期在九江、鎮江試辦,1990年代中期全面展開,目標為將城鎮之公務人員及各類受雇職工納入保險,共約有1.2億人口。以市、縣(城鎮)為保險人,共約有1800個。其策略為「低水平,廣覆蓋」、「個人帳戶與統籌結合」、「個人及單位雙方負擔保費」、「就醫分擔費用」,及「多層次保障」。在醫療費用上,以個人帳戶優先支付,用畢則需自付至起付點,才可用社會統籌基金。使用社會統籌基金時仍需負擔10%之共付額(部分負擔),且有上限(多為4萬元),因此費用控制主要為需方之控制,但成效因地而異:北京市認為個人帳戶功能發生扭曲,未產生制約作用,且多數個人醫療帳戶已無餘款;廈門市醫保中心則認為個人帳戶己有成效—無病不看診,就醫會理性選擇,對醫療費用產生制約作用,門診費用已有所控制。推其原因,除廈門市職工醫療保險基金劃入個人醫療帳戶之比例較北京市為高外,是否採用通道式支付,可減少一些醫療費用,頗值得研究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