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建構我國之就業預測模型,預測產業界對各種人才的需求狀況,使教育與訓練的規劃能夠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縮減人力資源供需差距,促進就業並加快產業升級的速度,提供民眾生涯規劃、選擇科系及行職業的參考,本會派員赴美勞工統計局研習其預測方法。 本報告除了緣起、目的、研習行程的簡單說明及最後的結論與建議之外,主要重點在於課程內容的詳細介紹,在第二章的五個小節中分別就美國勞工統計局之組織及業務分工、就業預測方法、暫時性工作者及非典型僱用關係調查、職缺需求及勞工進退調查、薪資報酬相關調查等主題詳細報告所蒐集到的資訊,茲摘述如下:一、勞工統計局簡介美國勞工統計局為勞工部所屬之獨立統計機構,負責蒐集、處理、分析及發布基礎統計資料,該機構為美國勞工部之資料庫,時常研提、發布符合現今社經議題的統計資料並適時反映變遷快速的經濟情勢。該局除局長、副局長各一人及多個輔助(幕僚)單位之外,主要業務分由四個計劃室執行,分別為1.就業及失業統計室—負責蒐集或編布家戶面及企業面各種有關勞動力、就業與失業、工時、薪資報酬、就業預測等資料。2.物價及生活條件室—負責各種物價指數的研編,包括消費者物價、生產者物價、進出口物價等。3.勞動報酬及工作條件室—負責蒐集企業面各種薪資報酬及非薪資報酬、職業災害、勞資協商等資料,並研編雇用成本指數。4.生產力與技術室—負責研究投入之勞動要素與產出之間的關係,提供企業界的成本與生產力資料。二、就業預測簡介 勞工統計局就業預測工作歷經50年來的逐步修正,已研擬出一套中期(10年)全美就業需求預測模式,其預測及發布內容包含勞動力、總體經濟、行業別產出及就業、職業別需求等四大範疇,預測流程可概分為勞動力估測、總體經濟估測、最終需求估測、行業別產出估測、行業別就業需求估測、職業別就業需求估測等六大步驟。 預測結果每隔二年出版一次,最新版本為2004-05年版(預測期間為2002-2012年),提供學生、生涯規劃顧問師、教育當局、政府機構、私部門的顧問及研究廠商、全球各地的經濟學家、從政者、媒體等使用;針對不同需求與資料使用族群而設計不同出版品:職業面的職業展望手冊、行業面的行業別生涯指南、生動活潑的職業展望季刊、詳細即時的勞動評論月刊、補充性質的職業別推計及職訓資料等。三、暫時性工作者及非典型僱用關係調查 近年,非典型僱用關係已成為新趨勢,美國勞工統計局為捕捉新興勞僱關係的相關資訊,於1995年二月首次辦理「暫時性工作者」調查,此調查為家戶面「當期人口調查」的補充性(附帶)調查,採隔年定期辦理,至今已執行五次。 此調查的「暫時性工作者」係指對目前工作是否持續或穩定發展沒有任何把握(沒有任何明確或不明確的契約)的工作者,想要蒐集的是主觀上對整體經濟不看好、沒有信心、認為短期內工作可能不保的工作者的相關資訊,並不包括有權選擇是否繼續目前工作的工作者,人數的推估依範圍及對象的不同分三個層次;非典型僱用關係工作者目前所蒐集的對象分為四種:獨立的承造者、隨傳隨到的工作者、短期人力派遣的工作者、由承包商提供的工作者。雖然相關的觀念或名詞極不容易定義,所幸經由縝密的訪員訓練及詳細耐心的說明,歷次調查均有頗為一致的結果。四、職缺需求及勞工進退調查美國對於勞動統計,除了衡量勞動供給過剩之失業率外,對於勞動需求之統計仍嫌不足,勞工統計局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測試,直到近年(2000年3月)才真正大規模且正式地執行「職缺需求與勞工進退調查」並發布相關調查結果(2002年7月起)。此調查所得到的「空缺率」可配合「失業率」一起運用,藉由Beveridge曲線分辨失業型態、偵測工資上漲壓力、協助預測經濟情勢好壞、評估工作機會媒合效能,極有可能被列為另一個新的主要經濟指標。五、薪資報酬相關調查 在美國方面,有關勞動者薪資報酬統計有多種不同的觀念和基礎:1.薪資(earnings)—從受雇者的角度來衡量,係指在特定期間的工作後所賺得的報酬,主要資料來源為「當期就業統計」。2.津貼(allowances)—意義上傾向津貼或補助,只是雇主補貼給受雇者,使其得以購買工作上必要物品(如:制服、工具等)的金額。3.補助金(benefits)—意義上比較偏向福利性質的非薪資報酬,並非法定的給付項目或工作上必要的支出,但也是雇主為了照顧其所雇用的員工而支付的開銷(選擇權在於雇主,雇主可決定是否提供)。4.工資率(wagerates)—係指勞雇雙方對於特定單位工作或時間約定的工價,主要資料來源為「職類別受雇調查」。5.報酬(compensation)—係指wage和benefits的總和。6.勞動成本(laborcost)—從雇主的角度來衡量,係指花費在勞動要素上的全部支出,與受雇者實際得到的報酬顯有差異,除了支付給受雇者的薪資之外,還包括雇主支付的各種保險費、提撥的退休或養老金、非經常性發放的獎金或紅利等,主要資料來源為「全國勞動報酬調查」。 相關的薪資報酬調查有當期就業統計(CES)、職類別受雇調查(OES)、全國勞動報酬調查(NCS)、當期人口調查(CPS)等,這些調查雖然在我國也都有功能相似的調查可資對應,但調查週期和主要調查項目則略有差異。整體上來看,美國的分工較為精細專業,各調查所蒐集的資料項目較少(資料內涵倒未必較單純),可提高推論(inference)品質;我國的優點則是調查項目多元,可節省經費及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