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能即時掌握醫療照護品質體系在國際間發展的趨勢;並多方涉獵各國在健康照護品質上的發展經驗,乃奉派前往丹麥哥本哈根參加國際健康照護品質協會(ISQua)第25屆年會。本屆年會係以「迎接下一個醫療照護品質與安全的挑戰」為主軸。希望藉由各界領導者參與此會的機會交換分享它們的工作經驗也提供並增加未來領導者在此方面的學習。大會除安排全體會議的演講外,並安排有多元主題的邀請會議,口頭報告及海報張貼。我們台灣也有醫策會及各大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的人員參加海報張貼及口頭報告。在這樣多元性的會議中,個人學習到的心得與建議如下。一、健康照護係以「病人安全」為核心價值,而醫療照護品質與效能是為確保經由系統運作來達到病人安全(零缺失)的目標,而給付制度或評鑑制度是執行與提升品質及效率的一種系統性工具或方法。而健康照護品質的提升是需要有多元領域的人員參與,更重要的是病人及其家屬的參與。二、隨著人口老化及慢性病人口的增加,基層醫療照護(primarycare)的就近性、持續性、與其他醫療組織間轉診的合作及長期照護等的醫療需要更顯其重要性,因此整合性的基層醫療照護將成為21世紀的發展核心。而其中轉診制度及電子病歷的透通性將是重要的一環。目前我國已有建置轉診制度但電子病歷的推動腳步應該可以更積極,讓我們可以更快與國際接軌。三、健康照護品質的推動與制度的建立,醫院領導者與醫護人員的參與及醫療文化的改變是成功的關鍵因子。本次年會中我國與會成員或發表海報文章者多為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等級的醫護人員,而基層醫療體系的專科醫師或診所醫護人員並未見有參與人員,這種情形是否與醫療評鑑制度有關?而基層醫療是整合性照護的一大核心,是否可經由給付制度或評鑑制度來提升基層醫療單位對健康照護品質的重視。四、民眾或病人的參與是驅動品質提升的動力,健康照護品質的提升是為病人安全及病人需求的滿足。因此對醫療品質的內容與資訊公開也必須從民眾的角度來蒐集資訊與了解需要,「溝通語言」已成為目前健康照護品質的一個重要議題。五、指標的建立與監測是為提升健康照護的品質與效能,但指標的選取、定義、資料收集及比較等必須注意其明確、正確及公平性。ISQua明年年會將在都柏林舉行,並以品質指標的設計—“結構,過程,與結果”為主題,對本局同仁在指標設計與選取的實務工作,無論經驗交流或學習上將有相當的助益,建議本局可多派人員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