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期間

2002-11-16 至 2002-11-23

前往地區

  • 美國

出國人數

共 1 位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104742
主題分類 電信通訊
施政分類 電信
計畫名稱 赴美參加第51屆國際電線及電纜會議
報告名稱 赴美參加第51屆國際電線及電纜會議
報告日期 2002-12-09
報告書頁數 1
其他資料
出國期間 2002-11-16 至 2002-11-23
前往地區
  1. 美國
參訪機關
出國類別 其他
關鍵詞 FTTH,XDSL,compositecable,WDMcoupler,Ringnetwork,unshieldtwistpaircable,crosstalk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出國人員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游智欽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網路處 工程師 其他
報告內容摘要
第51屆國際線纜會議(51thInternationalWireandCableSymposium,IWCS)於2002年11月18日至21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舉行,共發表126篇論文,舉辦19門短期課程,六場市場與管理特別討論會,三場新產品發表會,及超過160家廠商展覽會。該項線纜會議結合了技術研發、市場情報與商業活動於一處,內容多樣、專業且深入纜線各領域之研究,各項活動的安排井然有序,因此成為全球線纜業界首屈一指的技術會議。本屆國際線纜會議論文主要分成四大部份:(1)銅纜;(2)光纜;(3)材料與製程;(4)奈米材料技術。細部的議題包括:(1)marketing management;(2)fiberopticcabledesign:(3)fiberopticconnectors;(4)manufacturingprocessing materials/fiber;(5)manufacturingprocessing materials/fiber/copper fiber;(6)cablenetwork;(7)Fiberopticcableinstallation;(8)aerospace/automotive;(9)nano-structuredphotonicmaterials devices;(10)aerialdropfiberopticcables;(11)fiberresistance/flameretardant;(12)cableperformance;(13)PMD;(14)splicing spliceenclosures;(15)submarinecables;(16)fibercoating。本屆會議論文實際發表126篇,分成四大部分:光纜、銅纜、材料與製程與奈米材料技術,其中光纜有64篇佔51%,銅纜有18篇佔14%,材料與製程有36篇佔29%,奈米技術8篇佔6%。在今年的論文中值得注意的是:耐米材料(nanomaterials)技術已出現在光纜材料及光通信元件中。銅纜方面論文主題分為兩類,包括cablenetwork及cableperformance。論文內容包括:(1)在FTTH與xDSL寬頻網路架構中光纜與銅纜混合使用時之發展趨勢,為日本NishiNipponElectricWire CableCo.,Ltd.為因應寬頻網路架構及光纜結構所做的設計。(2)TwistedPairCable發展極限之研究。(3)智慧型網路纜線接點及架構之研究。(4)電氣特性模擬預測。(5)電磁相容特性量測。(6)非遮蔽對型電纜對環境特性之變化研究特性等,對本公司均頗具參考價值。在光纜構造及應用方面,仍著重結構的設計,包括束管構造的改變、極細光纖跳接線的技術,主要是研發新材料來做緊被覆光纖的被覆層,雖然是薄薄一層,卻同時具備可撓性、耐燃性、耐側壓、抗張性等功能,作為機房內終端跳接線,可以節省高心數光纜終端所需的空間。除此之外,下水道用、瓦斯管內用、氣推佈放用、及屋內用光纜都有廠商發表其新設計或使用經驗,並有廠商發表適用於舊管道適用之mini-tubessystem。其他與光纜相關的論文主題還包括有光纖熔接機之改進、光纖連接器的改進及海底光纜。本屆會議呈現出來的技術趨勢除了原有纜線技術及設計改良外,新型電纜的設計亦是重點,並因應網路寬頻化之趨勢,針對LAN、xDSL、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等網路的規劃設計所導致的纜線材料發展,例如:奈米材料技術已誇入通訊材料的領域,均是本公司線纜器材選用時可以參考的原則。
前往原始報告頁面: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09104742
2013 © 公務員出國考察追蹤網 || 本來源以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頒佈為準,資料僅供參考,若有不正確之處請來信(abroadplay@groups.facebook.com)與我們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