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k教授的研究室主要是進行有關甲狀腺癌的基礎研究,包括甲狀腺癌的基因表現、治療方式及癒後因子各方面的研究。實驗室裡的研究員來自於世界各國,包括加拿大、法國、日本、韓國、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各國的臨床基礎研究人才,也有來自該院與其它美國醫學院的住院醫師來此做基礎研究。我這一年的研究主題主要是做有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和甲狀腺癌的相關研究。淋巴轉移常見於大多數之惡性腫瘤,然而淋巴轉移之分子機轉至今仍不清楚。相對於刺激新血管增生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被認為可以刺激淋巴管增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於1996年首先在攝護腺癌PC-3細胞株培養液被發現,它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165有30%的相似度,所以被認為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家族的一員。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可表現在很多的人體組織,特別是在心臟、胎盤、肌肉、卵巢和小腸等組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主要作用於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接受器VEGFR-3(Flt-4),而此接受器在成人組織主要存在於淋巴之內皮細胞上,所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被認為是一種淋巴管增生刺激因子。研究顯示有淋巴轉移的惡性腫瘤有較高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表現,並發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在頭頸部惡性腫瘤、食道癌、肺癌、子宮頸癌、胰臟癌、大腸癌、胃癌及攝護腺癌中與淋巴轉移與預後有極大的關聯;但此關聯並非存在於所有惡性腫瘤,所以我研究的第一個目標在於檢測是否甲狀腺癌有此類似的關係。我們嘗試用各種定性定量的方法來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在mRNA及protein上面的表現,例如RT-PCR、real-timequantificationRT-PCR、Westernblot和ELISA等方法,在這一方面我們獲得了相當的成果。不同之甲狀腺癌有不同之轉移途徑,比如乳突癌容易有淋巴轉移,然而濾泡癌卻容易沿著血行轉移。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乳突癌比其他之甲狀腺癌有較高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表現;若與同一患者之正常甲狀腺組織比較,乳突癌之腫瘤組織亦有較高之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表現,然在其他之甲狀腺癌卻無此現象。其次,我們則利用甲狀腺癌細胞株來做有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的抑制或促進因子的研究。甲狀腺刺激素已被證實會刺激甲狀腺癌的生長和轉移,抑制甲狀腺刺激素可以控制甲狀腺癌的再發與轉移。Soh等人曾報告甲狀腺刺激素可以藉由刺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之分泌促進新血管增生而刺激甲狀腺癌的生長,然而甲狀腺刺激素對於淋巴增生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之作用仍未曾被報告過。在此方面的研究,我們學到了細胞株培養的方法、細胞株傳遞的方法、細胞株治療的方法以及如何從細胞株中萃取核醣核酸和蛋白質、如何測定核醣核酸和蛋白質的濃度及如何以上述的方法來檢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