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於1930年代成立種球檢查實驗室至今已發展成熟之健康種苗體制,種苗病蟲害檢查制度的行政管理者由農業部植物保護署(PlantProtectionService,PD)負責,而檢查的執行機構則委由三個民間單位辦理,即荷蘭園藝作物種苗檢測服務中心(NetherlandsInspectionServiceforHorticulture;Naktuinbouw;簡稱NAKT),負責除球根花卉作物外之其他園藝作物種苗、種子的檢查;球根花卉檢測服務中心(FlowerBulbInspectionService,BKD),負責球根花卉作物種球的檢查;荷蘭馬鈴薯及農藝作物種苗檢測服務中心(DutchGeneralInspectionServiceforAgriculturalSeedandSeedPotatoes,NAK),負責馬鈴薯種薯、雜草種子及農藝作物種子的檢查,栽培者依其栽種之作物別加入各個體制進行認證。而台灣過去數十年來推動植物種苗病毒(害)驗證體系,已推行檢查認證作物包括文心蘭、綠竹筍、豇豆、柑橘、馬鈴薯、甘藷與蝴蝶蘭等七種作物,以輔導性之種苗檢查認證制度運作下,供應生產鏈前端之健康種苗,再以市場機制輔導農民業者採用健康種苗,台灣現階段驗證檢查架構以生產期間之控管為主。除了在行政架構上,兩國在架構上的不同,荷蘭在馬鈴薯種薯生產策略與產程管理上與我國現行系統不同,尤其在於收成後庫存管理、批次管理與認證追蹤上皆有技術及系統建立,相較目前於台灣並無此管理系統,實值得向荷蘭借鏡,作實地參訪與學習。荷蘭在推行國際農業人才培育方面不遺餘力,由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University)安排為期一個月的馬鈴薯生產及驗證體系訓練課程,本次研習僅安排其中種薯驗證部分課程,雖未能從栽培技術到最後個案分析全程參與,但在為期十天的訓練過程中,透過課程講解、產業參訪及田間操作實習,也學習到不少馬鈴薯驗證體系的理論與技術,課餘時間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員交流,不僅可了解各國馬鈴薯產業結構與問題癥結,透過相互討論之後也激發出不同觀點,即使問題因國情而異,不一定會在台灣發生,但藉由此機會擴大思考空間,對於日後從事相關領域研究定能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