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健康經濟學國際協會年會(4thWorldCongressonHealthEconomics)於九十二年六月十五日至六月十八日於美國舊金山召開,本次會議相關議題包括:不同國家健保制度之績效、風險評估及風險校正之國際經驗比較、醫療價格與產出及生產力指標、健康照護資源使用之最新研究、保險及財務機制改革,及傳染病防治、老人、藥物研發、藥物濫用治療等之經濟等。我國業依全民健康保險法實施總額支付制度,但為制度發展,仍須未雨綢繆,本次會議乃以風險評估及風險校正為主要觀察與學習重點。「資源有限,慾望無窮」,如何運用有限的健保資源,以滿足社會大眾最基本需求,乃目前各國關注並努力但難度相當高的議題,台灣也不例外,正面臨資源分配難題。我國全民健保的支付制度,原以論量計酬為主,為減少醫療浪費、控制醫療費用合理成長,自九十一年七月起全面實施總額支付制度,主要分成牙醫門診、中醫門診、西醫基層及醫院等四部門總額。由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以下簡稱費協會)在行政院核定的年度健保醫療給付費用總額範圍內,協定各部門醫療費用總額及其分配方式。我國各部門(牙醫門診、中醫門診、西醫基層及醫院)年度總額,係以其前一年度人均醫療費用×(1+費協會協定成長率)×實際投保人口數而得。雖是按人頭(capitation)算出總額,但各部門總額支付制度下仍論量計酬,其對醫療資源的應用與分配還是被認為不合理,因此已有「在總額支付制度下實施論人計酬」之呼籲聲浪。總額支付制度下實施論人計酬,最重要需有預測醫療費用能力,以使醫療資源分配更趨均勻,因此須引入風險校正(Risk-adjustment)機制。尤其我國為單一保險人制度,無法如多元保險人或商業保險以競爭為手段提高某些效率效能。荷蘭是較早使用風險校正的國家,其為使健康照護系統更趨市場導向,於一九九一年,將論人計酬引入其社會保險中,並以年齡性別為風險校正因子。但因年齡性別等人口統計變項(demographicvariables)無法正確反映預期費用,所以幾年來,校正因子屢有更迭或擴充,例如:一九九五年的地區(region)、受僱狀態(beingaemployee,yes/no)、失能(disability);一九九七年的年齡、失能。其他實施風險校正的國家所採風險因子,舉例如下:美國(Medicare)-年齡、性別、地區、機構狀態、福利狀態。英國-年齡、性別、地區、健康狀態。德國-年齡、性別、所得、依賴人口數。瑞士-年齡、性別、地區。愛爾蘭-年齡、性別、住院。以色列-年齡、重大傷病。荷蘭二○○二年的風險因子,除人口統計因子,尚加入以處方用藥為基礎的藥品費用群(PharmacyCostGroupsPCGs)因子。其政府並宣布二零零四年要加入以先前住院的診斷(住診)為基礎的診斷費用群(DiagnosticCostGroupsDCGs)因子。美國Medicare保險自二○○○年元月份使用含住院診斷的風險校正公式來給付老人及失能被保險人的管理式照護計畫。並於二○○二年三月宣布,自二○○四年元月起,風險校正給付除住院診斷還要加入門診與醫師診斷,以增進預測費用能力。心得:(一)行政作業有條不紊值得學習1.本項會議為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性會議,本次共七十餘國一千五百多名人員參加,但由報到、領取會議資料、掣發相關表件、會場動線規劃至各項週邊資源配備多十分順暢,在在顯示主辦單位的行政能力與用心。2.會議報名、通訊等相關作業,均利用網際網路電子傳輸,十分便捷、快速、有效率。會議的各項訊息均可事先由網路得知。為順應電子化潮流,一切事務導入電子化作業已是不可避免趨勢。(二)利用資源增進國際能見度本次會議有多位健保局同仁及國內專家學者受邀於會中介紹台灣健保制度或主持paneldiscussion。據了解,由於中央健康保險局是會議經費的主要贊助者之一,所以本次有較多國內專家學者受邀發表論文。透過國際研討會介紹台灣重要施政成果與推銷台灣經驗,堪稱進行了一次成功的柔性國民外交。往後,當可循此模式繼續推展國民外交。(三)論文發表型態多元化促使資訊交流管道更暢通本次會議計一千多篇論文發表,除一般國際研討會常見的壁報論文展示活動(posteronlysession)及正式會議的口頭報告(oralpresentation)外,尚有簡短口頭報告與壁報展示兩者兼具的論文發表(shortformatoral+posterpresentation)。此種簡短口頭報告與壁報展示論文,一個session兩小時,一小時口頭報告一小時壁報展示,每篇論文報告五分鐘,當場不提問或討論,與會者對其有興趣論文可利用壁報展示時向作者討教。這種方式,每個會場一小時即可發表十二篇,不若傳統口頭報告一小時僅能發表三篇,無形中擴大論文容量,讓更多研究成果及論述廣為人知,更多與更廣資訊獲得交流。此部份也值得學習。(四)吸取國外經驗研發國內適用風險校正因子為增加費用預測能力,實施風險校正國家所採風險因子不斷演進,風險因子也很多樣化,因此有學者並不認為風險預估真能發揮效果,但其仍值得繼續探討並尋求我國可用模式與配套措施。以國外經驗,年齡、性別、地區、失能等為一般常用因子,且以目前發展,過去的就醫情形如醫療費用、診斷或使用頻度能增加預測費用能力,且即將於來年使用,應可供國內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