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期間

2003-10-20 至 2003-10-29

前往地區

  • 日本

出國人數

共 1 位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204625
主題分類 公共工程
施政分類 工程管理
計畫名稱 實習變電所多目標使用整體規劃分期施工規劃技術
報告名稱 實習變電所多目標使用整體規劃分期施工規劃技術
電子全文檔
報告日期 2004-01-27
報告書頁數 32
其他資料
出國期間 2003-10-20 至 2003-10-29
前往地區
  1. 日本
參訪機關
出國類別 實習
關鍵詞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出國人員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廖郁欣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北區施工處 土木工程師 其他
報告內容摘要
一、東京電力—新豐洲超高壓變電所(500KV):由於東京都心用電量逐年倍增,如以由發電廠輸送電力至位於市區外圍500KV變電所再由輸電線路傳入市中心,則輸電線路將不敷使用,必須不斷新增線路,有鑑於此,東京電力決定規劃一位於東京都心之500KV變電所,直接提供東京市區居民穩定供電。建築面積約16000M2,相當一東京巨蛋。該變電所為多目標使用變電所位於地下4層至地上1層樓地板面積約為73,000M2,上部多目標6層樓做為CPU廠房,整體之結構為採SRC構造。開始興建至完全加入系統歷時8年多(1993/2~2001/5)。該變所之特點:1.世界首座500KV地下變電所2.採用圓形構造及最新設備節省74億日幣之工程費用並節省變電所使用空間3.世界第一條長距離之500KV之地下管線(40KM)4.主變之裝設為分做12部分來搬運再吊至所內組裝5採用全日最大容量之並聯電抗器6.將變電所所產生之熱源回收再利用7.隔震層之設置減低CPU工廠受地震之影響8.抽風機設備變電所及CPU廠房共用。二、東京電力—東內幸町電所(275KV):因考量東京都心之大樓紛紛高層化並發展自動化,相對提高對電力之需求。為確保供電之穩定,東京電力藉新橋及內幸町區整體開發之際,與東電不動產及第一旅館於1997/2於共同大樓及千代田區之所有地下方興建該變電所。本變電所亦採多目標形式開發,變電所位於地下5層至地上2層樓地板面積約為9344M2,多目標部分則為地下4層至地上22層。特點如下:1.提供銀座地區電力之變電所2.因將主變、電抗器、開關及分散型保護裝置設備及中裝設節省變電所使用空間,為東京電力第一所占地小於10000M2之275KV變電所3.採分散型保護裝置並裝置雙重化且確保專用電源等措施提高供電之可靠度4.無人化之變電所,由一遠端之日比谷綜合控制中心以監視系統監控之。本次研習之多目標變電所之多目標用途及選定因素:1.新豐洲(500kv):地上六層CPU工廠,屬工業區,位東京灣旁交通運輸便利,適合以廠房開發。2.東內幸町(275kv):位東京市中心,屬商業區,土地為東電與另兩家公司共有,地價高,適合開發為辦公大樓。3.名城(275kv):位觀光勝地名古屋城旁,土地為公有,地面做開放廣場及停車場,地下一層亦開發為停車場。4.下廣井(275kv):位名古屋市中心地價高,須將充分利用土地價值,適開發為辦公大樓。東京電力及中部電力決定變電所型式之原則:1.成本考量,採最經濟之型式2.多目標用途:若為合建由合作業主決定,建造費用依使用之容積分擔,並決定是否採分期方式施工,自有地則由公司政策決定3.多目標使用部分之設計以變電所之設計為基本原則,若考慮分期施工應有確定之多目標使用用途以利整體規劃設計東電及中電多目標變電所規劃原則:1.在符合各規定下採最經濟方式設計2.蒐集各廠家之設備尺寸,由電力公司依土地開發型式做初步規劃配置後選定適當之廠家,再請廠家依需求做尺寸之修改。3.多目標與變電所之出入口、電梯、通道獨立設置。4.每座電梯旁皆設置有逃生安全梯通至地面層,並於各樓層面皆有明確之樓層標示。5.設備空間為考慮基本空間及設備故障維修路徑,所有空間採最低需求,將相關設備置於同一空間共用維修路徑,節省使用空間,可達到變電所縮小化之目標。6.孔位及設備位置於設計時考量容許偏差,避免裝機時再修改,影響裝機時程。7.上部多目標與變電所之管道空間及機械室分開設置。8.安全考量採氣體絕緣設備,並採用水冷式冷卻系統,coolingtower設置於屋內(與地面相通)或屋頂層。9.開放一般民眾申請參觀,設計完善之參觀路徑及軟硬體設備,兼具教育功能。10.將變電所產生之熱源做回收利用,可供大樓暖氣及溫水。11.通風設備可考慮共用,節省費用。
前往原始報告頁面: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09204625
2013 © 公務員出國考察追蹤網 || 本來源以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頒佈為準,資料僅供參考,若有不正確之處請來信(abroadplay@groups.facebook.com)與我們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