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經濟的發展立基於,自然資源之使用及勤奮不懈的勞動力,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民眾環保意識抬頭及政府加入WTO,社會型態的改變是屬必然趨勢,如何兼顧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謀求永續之道,是政府首要推動的政策方向。透過公共工程引導私部門建設,共同朝向重視環保生態,景觀美質的規劃建設,鼓勵研究並推廣適合我國生態環境的生態工法技術,以減少開發建設對環境的衝擊,以追求經濟永續與生態平衡。台灣這個具備物種豐沛的美麗之島,正俳徊在經濟開發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十字路口。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各國競相提昇觀光產業,發展地方化的生態旅遊,已成為台灣各地區在面對加入WTO後產業轉型的新契機,透過生態工法政策的推動,充實生態旅遊設施,進而提升觀光競爭優勢,實刻不容緩。鄰近日本對於生態工法(近自然工法)之重視,比台灣為早且較務實,日本國立公園或自然度較高之原始地區,其內之自然步道、邊坡保護、棧橋等,皆秉持減量設施、就地取材之原則。即時使用現代之鋼筋、水泥,也儘量以木材或模擬成木頭顏色及條紋加以修飾,以利融入大自然。另對於因引進遊客造成生態環境汙染之防範及保護也特別重視,除其國人普遍守法、注重衛生外,於國立公園內少有見遊客隨意丟棄垃圾,遊客中心周圍除資源回收筒外亦未見設置一般垃圾收集筒,遊客普遍已有將垃圾帶下山之認知。國立公園內公廁污水處理亦相當嚴謹,於車輛可及處之公廁一般採取水肥車抽取外送處理,交通不便之山莊廁所則採特殊生化處理設計,加強腐化及醱酵處理過程並添加菌種增強效果,以符合排放標準。另選用低耗能、無二次污染,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處理,也是未來生態保護區處理共同之趨勢。日本之登山活動或旅遊甚為普及,登山前皆會詳為計畫,其山莊或避難山屋之設置也極為普遍,尤其在有人管理之山莊大都有衛星電話(卡式及投幣式)之設置,方便對外聯繫,遇有緊急須醫療救護之情況,亦可透過遠距醫療視訊與予即時處理,間接避免許多山難事件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