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期間

2001-01-12 至 2001-01-18

前往地區

  • 日本

出國人數

共 2 位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000717
主題分類 文化藝術
施政分類 文化傳播
計畫名稱 九十年日本神戶地區災後重建暨文化資產考察團
報告名稱 九十年日本神戶地區災後重建暨文化資產考察團
電子全文檔
報告日期 2001-03-30
報告書頁數 24
其他資料
出國期間 2001-01-12 至 2001-01-18
前往地區
  1. 日本
參訪機關
出國類別 考察
關鍵詞 災後重建,文化資產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出國人員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陳郁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任委員辦公室 主任委員 政務官
張 瓏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任秘書辦公室 主任秘書 簡任
報告內容摘要
赴日考察之主要目的本會自八十三年間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實際將文化的觀念、行政的資源、操作的方式落實到地方文化中心(現大多升格為文化局)、鄉鎮市、社區、文化與學術團體,更重要的是整體文化環境的營造、文化資源的增加以及人心的改變。這些累積文化行政實務經驗中,發現保存文化資產,若能經由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將不同領域之人結合在一起,融合居民的心聲,公部門的政策與資源、以及專家學者、學術團體的智慧,文化資產方得以獲得新生,更具有其價值與意義。九二一以及一零二二震災,災區歷史建築遭受嚴重損害,本會隨即趕赴災區瞭解及籌劃救災,與「九二一文化資產搶救小組」共組工作團隊,選定歷史建築,暫緩拆除並緊急提撥經費加固,未來將以協助地震受損私有歷史建築恢復其原有風貌為工作重點。惟為協助九二一震災重建區進行文化重建,撫平災區民眾創傷,鼓勵災民走出地震陰影,重建家園,可以一九九五年經歷阪神大地震洗禮的日本神戶地區做為借鏡。今年的一月十七日為阪神大地震發生六週年紀念,阪神地區各地舉行一連串之震災六週年祭,以及自一月份起,持續進行九個月的「2001KOBE」文化藝術活動規劃。因此,實地去參與神戶震災六週年祭,考察神戶如何串連各種藝文活動,進行環境、心靈的重建工作,同時達到活化產業之目的之外;並同時參訪落實社區總體營造、強化民眾參與、活化民俗藝術村、成為日本景觀營造經典範例之足助町;以妻籠宿住民憲章自發性共識,與地方政府形成特殊且良好互動關係,將觀光開發結合文化資產保存之妻籠;以及以倉敷川畔為中心的歷史環境與週邊自然環境融合成獨特且生活化的歷史景觀,大原美術館、倉敷美術館等現代建築融合一致之倉敷,就成為此次考察之重點。在光寶基金會及樂山基金會協助安排下,由本會陳主委郁秀擔任團長,各界專家學者及中部災區文化局長及鄉鎮長等共約二十名,自九十年一月十二日起赴日,行程中除拜會各地方首長外,並與當地熱心社區工作者面談,從其親身經驗分享中體驗其對社區全心投入的熱誠而深受感動。考察感想與心得一、震災後史料保存與社區重建之重要性神戶在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發生大地震,造成六千人死亡,損失達幾十億,且造成大量歷史建築物毀損,但在傳統堅忍及樂觀的民族性下,居民不分你我的互相合作努力,在社區營造持續發展之下,加上專家、學者及公部門產、官、商界的支援投入,以及不可思議的堅忍與果決,迅速且持續地進行家園及心靈的修復、重建,漸漸恢復原有的容貌。他們以安全、活力、魅力、互動等四個重建指標,加上平成五年推動的「神戶市綜合基本計劃」再創造出一個更安全、更高品質的都市。在出席一月十七日當天的祭典活動與其一連串的文化藝術活動之餘,並對其歷史建築之修復尤有深刻之認識與印象,此行中,不但驚訝其復原之迅速且對其政府如何保護大量歷史建築之政策制定有深入之了解,民間之力量特別讓我們感動,鷹取社區的紙教堂—這座臨時性的組合屋,雖是考量民眾需要一個聚會所,卻含了創意、人性、環保及感人之歷史意義。其實在大地震發生後之重建也是困難重重,行政者與住民間也很難取得協議,造成住民對行政者之不信任態度,導致停頓。經驗告訴我們,重建之課題,不僅需由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來進行重建的策略,居民參與以自己的思考來重建自己的土地,創造一個更安全、舒適、更符合生活及自身成長的環境空間,真正的做到自治,方能完成大業。畢竟災後的重建,更需要運用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來進行,以撫平災區民眾的創傷,鼓勵災民走出地震陰影、重建家園。因此下列各項將成為未來施政之重要方向:1.研擬訂定地震災後歷史建物修復情況及注意事項2.建立災後社區重建歷程與社區精神3.重視震災現況保存之歷史意義4.協助規劃藝文活動以進行重建區環境、心靈之重建工作5.加強推動觀光以帶動重建區振興與經濟發展二、傳統產業振興與社區營造工作的結合足助地方早已因其多采多姿的社區工作而聞名。一九八0年開館的「三州足助宅邸」,是一座可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民俗資料館,光是第一年的參觀者就達到十一萬人次,參觀費和紀念品的營業額使它成為不必靠補助就能獨立經營的成功實例,也因此聲名遠播。現在,足助宅邸還創下了聘僱四十名工作人員的紀錄。而足助屋敷以生活的博物館塑造為社區營造的課題,其塑造的不只是硬體資料館的呈現,而是以生活為經營的課題。設立足助屋敷的最重要目的是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傳統生活器物所傳達的存在意義。因為生活便利的今日,人們已逐漸遺忘生活與土地的關聯,足助屋敷的設置,即是足助町這小山村用另一種思考模式,透過參觀者與生活器物師傅的情感互動而充分感受器物背後的靈魂,成為生活工藝帶來保存與再生的動力。其預算獨立可自給自足,現有工作人員四十人,每年參觀人數約十七萬人,從足助町並未制定關於建築型態和設計手法的條例或綱要,全部均是交由地方居民自行來判斷決定,但是會有如此顯著之成果,沒有行政首長強力的領導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行政領導下居民們積極推動的社區營造工作,即為成功之關鍵,如何讓民間組織由社區總體營造著手,並與觀光結合,為推展之重要方向,下列之目標應積極予以推動:1.研擬民間組織在社區營造中之功能與角色扮演2.將地方傳統產業與社區營造及觀光結合3.以民間自發性組織運作及經營方法達成自給自足之目標4.社區資源整合積極推動老街活用的社區營造工作三、歷史建築、傳統聚落之保存,與住民憲章之制定日本憲法所認同的基本人權,包含人有住在充實舒適環境之權利,而老街、歷史建築,正是構成此種環境之重要因素。在研擬都市計劃、區域計劃之際,希望能夠認知歷史遺產的價值,重視地區的歷史脈絡,為了重新發現包含歷史遺產在內的地區歷史和文化,創造出令人驕傲且溫馨之街區,因而制定住民憲章,使老街、歷史建築、傳統聚落之保存理念和原則廣泛為大眾所接受,進而對活化各地特色之歷史街區運動有所裨益。但歷史街區的保存並不只是為了要留下住宅群與周邊的景觀,而是為了重新建構居民的生活,住宅及週邊環境,以及其互動之關係,由於在現代文明裡,所有的事物都以極快的速度在變化著,在這當中要完全留住過去的景觀極不容易,為致力於深具歷史價值之文化遺產確實傳承給下一代,日本許多地方展開了市民、住民運動。「愛妻籠會」即最早在1971年基於全體住民之同意,制定出宣揚其活動理念的「保護妻籠宿的住民憲章」運用「以保存為優先的開發」,致力成為觀光地,經包括山河在內的1245公頃的整個舊村當作保存地區,接到兩側各建築物的外觀恢復成江戶時代的景觀,後來每年有將近70萬人次來自城市的觀光客來此造訪,因此在歷史建築、傳統聚落亦逐漸在消失的我國,下列各點為亟待推動之工作:1.喚醒住民對傳統歷史建築之保存、修復、活化之責任和義務。2.傳統技術與素材之確保及修復理念與材料新技法之使用。3.歷史建築獎勵補助措施與維護管理相關法令規章之制定與修正。4.成立全國古蹟、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保存之市民團體之網絡組織,以推動文化資產之保存與活用。四、重要傳統建築物保存與轉型利用整體規劃之重要性倉敷市在江戶時代(1642年)成為德川幕府之直轄地時,就很繁榮,當時的大米及棉花在這裡集中再轉往各地,大小船集在河口穿梭來往,非常熱鬧,1891年(明治24年),山陽鐵道開通後更帶來新的經濟活力,也因此造就一批有錢有勢之商人,沿著倉敷河附近,排列著紅頂商人及運輸貨船船員的房子,顯現出傳統建築之古風。市政府在獲得當地區民的合作,保存區內有文化資產價值之歷史建築物聚落,並讓附近的環境得以被保存及維持,尊重財產權之所有,並提供保存區特色所需之管理、維修、再造景、修復等事項。為保存及管理保存區,避免災難發生,保護周遭環境等必要之設施之調整,也以補助方式來完成。倉敷市對於歷史街區之保存,最成功之處,在於其轉型利用,使該地區除展現舊時代之風情外亦具現代觀光之便利,將保存區建物如米倉、紡織廠,及商人豪宅規劃成各式各樣的藝文場所或商場或旅館,而各具特色,成為吸引觀光客及學生參觀之主軸,並特別注重傳統手工藝技術之傳承及商業化,街區中以餐飲店、土產店配合藝文活動來共創老街再生之成功保證。倉敷市保存地區之轉型利用之所以成功,在於公部門有整體計劃,這種將歷史造產加上當地傳統產業為基礎發展成觀光之促進地方活化之案例,也愈來愈多,觀光客與居民在相互交流中,發現及培植傳統文化更具互動性,下列各點公部門更責無旁貸:1.訂定保存和歷史建築聚落合而為一的整體景觀之必要措施。2.訂定保存區內建築保存及再利用之項目,相關建築物維持標準,附近環境景觀之維護準則。3.展開與當地居民或民間團體合作,來保存聚落之外觀及非歷史聚落之相關再造景活動。4.落實由公部門整體規劃並培訓後續營運管理之人才。
前往原始報告頁面: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09000717
2013 © 公務員出國考察追蹤網 || 本來源以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頒佈為準,資料僅供參考,若有不正確之處請來信(abroadplay@groups.facebook.com)與我們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