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到2025年全球人口預估為7億,水稻需比目前增產約20﹪~25﹪以因應增加之全球糧食需求,解決之道可由提高產量瓶頸(ceilingyieldpotential)及縮小產量差距(yieldgap)著手。前者策略包括尋找創新植物型態以及F1雜交水稻之利用(雜交優勢Heterosis),擴大水稻基因庫與遺傳基礎等。在縮小產量差距則須選育抗病、抗蟲、抗逆境品種,或是由基因轉殖達成抗病豐產的目標。或利用栽培技術如混合栽培抗病與高產量品種,減少病害如白葉枯病等之發生與影響,以及引入灌溉系統等。在亞洲各國政府對於基因轉殖作物之管制方面,日本在整體GM作物管制方面顯現審慎而週延之規劃,不僅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卡塔赫那議會書,並完成相關法律立法。亞太地區包括台灣已有27個國家簽署此協議,但相當多的國家括東埔寨、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政府對於GM完全沒有法令規範,此外已經大規模栽培GM作物的國家則有菲律賓與印度。台灣在GM研發方面,因對於智慧財產權(IPR)的重視使台灣學術界在GM研發方面已經開發出相當獨特先進的成果,GM作物管制法令亦相當上軌道,雖然多數法令尚未通過立法,但可望在近年內建立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