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OECD/JapanSeminar的主要目的是邀請參與2003年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的國家,針對各國的學生表現及其對教育所造成的衝擊迴響,進行報告與討論。由於芬蘭的學生(年滿15歲的在學者)不但在數學的成績表現最佳,而且學生對學科的態度也非常正向,因此其教育部長及該國學者都在會中報告其國家的教育現況並分享其成功的經驗。亞洲國家如日本,香港,韓國的學生,雖然數學的學習成就非常亮麗,分居前幾名,但是這些國家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卻在OECD所有參與國家的平均值之下,而這些國家學生對數學的焦慮感也高出所有參與國平均值甚多。因此如何讓學生快樂學習,喜歡學習,並能擁有良好的學習成就,引起熱烈的討論。OECD的IndicatorsandAnalysisDivisionHead,Mr.AndreasSchleicher的報告之中指出,雖然教育經費的投資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呈現正相關,但是並不代表投資越多經費就能使學生的學習成就提升。他由具體的數據指出不少教育經費高投資的國家,學生的數學成就卻在全體參與國家的平均值之下。整體而言,教師相關的因素,如良好的師生互動,對學生的高度期望等,似乎是較為關鍵的因素。我國並未參加PISA2003,因此沒有具體的資料與他國進行比較。不過目前正在施測的PISA2005FieldTrialTest,很快將有初步的結果。第二天的分組討論時,本人建議未來PISA的國際評量,可以針對目前正在施測的電腦化評量方式及其試題研發加強改進,未來這種多元化的評量方式,將會引起很大的共鳴,並對教室教學的評量方式,吸引一般教師的注意與興趣。另外,除了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之外,其實,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學實施情形也可以是未來國際之間比較的重點。因為有了學生的學習成就,加上教師的教學實施及專業能力評量,更能具體地描繪出各國的教育系統運作情形。國際間的比較,更能襯托出whereweare,wherewecanbe,andhowwecangetth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