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期間

2005-05-14 至 2005-05-23

前往地區

  • 瑞士

出國人數

共 4 位

基本資料
系統識別號 C09404722
主題分類 傳染病防治
施政分類 醫療與公共衛生
計畫名稱 參加第58屆世界衛生大會WHA
報告名稱 參加第58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出國報告
電子全文檔
報告日期 2005-08-23
報告書頁數 3
其他資料
出國期間 2005-05-14 至 2005-05-23
前往地區
  1. 瑞士
參訪機關
出國類別 其他
關鍵詞 世界衛生大會,WHA
計畫主辦機關資訊
計畫主辦機關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出國人員
姓名 服務機關 服務單位 職稱 官職等
郭旭崧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局長 其他
林頂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副局長 其他
周玉民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科長 其他
許瑜真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聘任研究助理 其他
報告內容摘要
本次出國係參加WHO舉辦之第58屆世界衛生大會(WHA)及推動我國加入WHO相關活動。本屆WHA大會討論之傳染病議題包括IHR修正案、加強流感爆發流行之準備與因應、全球預防接種策略草案、小兒麻痺症、瘧疾、結核病、愛滋病、天花等,本局將會配合國際策略,同步推動我國傳染病防治計畫,與國際接軌,確保人民健康。一、IHR修正案(一)「國際衛生條例2005」業於本(94)年5月23日獲第58屆世界衛生大會正式通過,納入「普世適用」原則,決議文並呼籲會員國及幹事長依據此原則確實執行「國際衛生條例2005」。(二)決議文敦促會員國:1.建構、加強與維持國際衛生條例所要求之能力,並為此目的籌措必要之資源。2.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相關條款,互相並與世界衛生組織積極合作,以確保條例之有效執行。3.提供發展中國家及經濟轉型國家在建構、加強與維持「國際衛生條例2005」要求之公共衛生能力方面所需之支持(倘若這些國家有此要求)。4.在「國際衛生條例2005」正式生效之前,採取一切有關措施,促進其最終目的與執行,包括發展必要之公共衛生能力、法律和行政規定,特別是開始使用條例「評估和通報可能構成國際關注之突發公共衛生情況的事件」所含決策文件之過程。二、加強流感爆發流行之準備與因應有關流感大流行的議題,除於committeeA進行會員體之意見表達,在會議期間並舉辦非正式之現況報告與討論會。總結各國普遍認為東南亞的禽流感疫情恐將引爆下一次的全球流感大流行,目前訂定國家級準備計畫、加強疾病監視及儲備抗病毒藥劑為各國的共識。三、全球預防接種策略草案在全球預防接種策略上,會議中的討論係以如何加強開發中國家的疫苗供應為重點。不過,全球疫苗產業仍有必要進行各項疫苗的改良與研發,如禽流感疫苗。因此,有關新疫苗的研發進度與量產時程,仍將繼續密切注意。四、小兒麻痺症在小兒麻痺症疫情方面,奈及利亞及印尼等疫情發生國均於會中表達其對於此問題的重視與因應。目前各國的策略仍為加強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監視、維持高預防接種率,以達成全球根除小兒麻痺症的目標,並於全球達成根除後使用IPV取代OPV。五、天花在全球天花疫苗保存的議題上,由於近年天花病毒被認為是可能的生物戰劑之一,WHO的評估報告認為有必要繼續保存天花疫苗,並建立國際間疫苗共享與捐助機制,以應可能的需求。六、結核病DOTS仍是結核病防治的主要策略,不過近年多重抗藥性之結核病患增加帶來更大的挑戰,WHO將繼續抑注資金於結核病的防治上;而HIV帶原之結核病患者,其疾病嚴重度及致死率更為嚴重,因此,結核病防治計畫與愛滋病防治計畫之間應有適當的合作機制。七、瘧疾為了防止全球每年至少一百萬人死於瘧疾感染之目標,WHA通過決議文,要求WHO與各國合作推動瘧疾防治計畫,包括研議由WHO提供防瘧蚊帳、抗瘧藥物之可行性,以協助非洲國家防治瘧疾。八、HIV/AIDS為了達到2005年底完成治療300萬愛滋病患之目標,WHO持續推動愛滋病治療相關計畫,並且評估資源短缺地區之需求,協助特定國家進行愛滋病治療及防治計畫。本次參與WHA大會,係假設我國已是WHA觀察員或WHO會員之身分全程參與、觀摩,俾瞭解相關議事規則及議程運作流程、發言技巧,期為爾後我正式參與會議預作準備。此外,WHA是全球衛生官員一年一度之盛會,因此,本次出國人員亦利用此次機會,積極與各國CDC官員會晤、交流,惟因時間短暫、且各國代表忙於會議之準備與進行,未能與更多國家之CDC官員會晤,殊為遺憾,建議明年提早準備,利用大家齊聚日內瓦時間,進行雙邊或多邊交流。
前往原始報告頁面: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09404722
2013 © 公務員出國考察追蹤網 || 本來源以 公務出國報告資訊網 頒佈為準,資料僅供參考,若有不正確之處請來信(abroadplay@groups.facebook.com)與我們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