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75屆美國骨科醫學年會(AAOS,AmericanAcademyofOrthopaedicsurgeon),它的規模越來越大,包括人工關節脊椎手術,骨折創傷,及運動傷害等等的治療,都有長足的進步.就拿人工關節來說,以前主要討論金屬產生的磨損微粒(debris)所產生的免疫反應,造成中長期的骨頭及金屬界面的鬆脫(loosening)及聚合樹脂(polyethylene)的磨損(wearing),早期使用鈷鎘合金硬度較差,所產生微粒較多,因此使用超過十年以後慢慢產生鬆脫現象,現今的材質改以鈦合金(Titanium)陶瓷(ceramic)及高聯結聚合樹脂(highlycross-linkedpolyethylene,HXLPE)其硬度較佳,更不易磨損,因此產生的免疫微粒少,讓人工關節使用的年限更久.另外一方面,由於年輕關節病變病人常需作多次的revisonsurgery,因此有關UKA(unicompartmentalkneearthroplasty)及RHA(Resurfacinghiparthroplasty)的報告亦不少,雖然其中長期的結果仍有待觀察,但只要能不破壞太多骨頭,同時延後換全人工關節的年齡就達到目的.arthroplasty手術的發展已超過三十年,人工關節再次手術(RevisionTHRorTKR)已經越來越普遍,如何面對骨頭的損失,拔除固定物的器具及技巧也有越來越多的討論,有關脊椎手術的問題,經過骨融合術及骨內固定物的治療脊椎可以達到一個穩定且不痛的狀況,但是同時也使得脊椎原來的活動度喪失了,並且對固定的脊椎的上下節產生早發的退化現象(junctionalproblem),所以這次有多篇論文提到人工椎間盤的設計,理論上應可得到一個較符合人體工學的脊椎,但是由於技術及材質尚未成熟,普遍的結果仍不是很好,但是未來應該是趨勢.除了上述的人工關節以外,骨折創傷的治療觀念朝向如何減少對軟組織及血液循環的破壞,來加速骨頭的癒合,早期使用的互鎖式骨髓內釘(interlockingnail),對於骨幹部位的骨折可達到穩定的固定及早作復健(rigidfixationandearlyrehabilitation),但是關節附近的骨折就不適用,因此新一代的骨板強調不須作骨折附近軟組織的剝離就可達成穩定的固定.骨科手術早期使用fluoroscope來作手術中的監測,看骨折有無復位或釘子在不在正確的位置上,由於近年來MIS(minimallyinvasivesurgery)觀念已慢慢流行,強調傷口越小,對肌肉的破壞越少,則術後的復原越快,為了在小傷口下手術,需要特殊的器械及更精確的監測儀器,來看人工關節擺放的角度正不正確,的巡弋者系統(navigationsystem)應運而生,借由電腦CAS(computerassistedsurgery)的輔助來增加手術中人工關節及螺絲放置的準確度,但缺點是手術時間會比傳統手術久,總括來說,雖然目前仍不完備,但navigationsystem乃未來人工關節手術必備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