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就本次國際研討會與短期課程之整治技術探討主題看來,含氯及難處理有機物之整治技術,仍以生物整治技術、自然衰減法等為大宗,而化學氧化/還原法及透水性反應牆等亦有應用在國外多處實際污染場址之案例,利用化學處理與生物處理的搭配交互使用更是目前場址整治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前述整治技術於國內亦有學者開始研究並發表相關論文,部分技術亦已實際應用於國內污染場址之整治,而部分則仍處於實驗室研究與模廠之階段。二、建議事項:(一)整治前之調查與評估以及整治後之維護與監測均相當重要,後續應逐步建立相關制度,以有效掌握污染場址實際整治成效。(二)由於各整治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創新整治技術對於環境亦可能產生未知之影響,而國內目前對於各項整治技術之使用尚無具體管理規範,此為後續尚待努力研究與建置之目標。(三)國內在執行相關場址調查時,常受限於計畫經費有限、現場即時檢測技術不足、現場工程師缺乏經驗等限制,而無法即時反應現場狀況進行決策判斷,若要將「三合一系統」導入國內污染場址之調查,首先一定要有足夠之現場即時檢測技術作為後盾,建議後續可逐步建立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現地調查技術之方法規範。(四)污染土地之限制開發會造成土地資源閒置之浪費,而在國內土地資源有限之情形下,若能參考美國褐地再開發制度,在兼顧經濟與環保之條件下,既能完成污染整治又能達到經濟發展之目的,是值得國內相關單位後續繼續努力研究與互相討論之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