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與建議:1、此趟行程主要目的在瞭解IHI-α彎板機應用,進而與公司現有系統連結的可行性。2、α彎板系統目前尚未有取代人力的可能,因為任何經由此系統彎製的板材最後還要經由人工熱彎整理,並且不是全部外板都可以彎製。3、α系統尚有多餘的熱彎程序尚待克服。4、每道熱彎程序僅能遵照原始產出過程執行,無法即時修正。5、如果引進IHI-α彎板系統,則必須由TRIBON擷取3D資訊,經由Processor(由IHI、CSBC、AVEVA共同處理)轉入α系統,α系統產出之資訊再由另一個Processor轉入TRIBON,所以有兩種轉換軟體必須克服。6、α彎板系統的輸出,需經排版系統,輸出展開的2D外板或是獨自排版,或是與內構一齊排版,再經Post-processor產出NC割切資訊。但TRIBONNesting系統較為封閉,需再研究嘗試找尋進出系統管道。若是考慮FINEST排版系統,即使可以轉入排版系統,但FINEST無後處理系統,僅有構件外形,沒有任何組合線,需再額外引進P-NEST。但此情況又延伸另一問題-P-NEST與TRIBONHULL的溝通。7、KURE船廠排版後的CuttingPlan上,構件中所有的生產割切資訊,是P-NEST背後程式所產生,再自動取出反應到CuttingPlan上。目前TRIBON此功能尚有缺陷。8、KURE應用很多的動態模擬,甚至安裝動線以3D顯現,可以提早找出問題。9、KURE人員表示95年初已使用Adam軟體模擬人工的MockupTest。中船雖已嘗試過,但尚未達實作。10、此次返國後IHI已正式通知,現階段該公司尚無意願出售α彎板機。若僅採購軟體部份,是否對公司作業有益必須另行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