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現階段已建置完成七十二座空氣品質監測站,藉由此一二十四小時自動化監測系統,環保署得以即時監控各地區空氣品質狀況,並透過傳播媒體及資訊網路等提供大眾相關空氣品質資訊,除於空氣品質劣化時得適時採取緊急應變措施,降低造成之危害,且提供各項污染防制措施參考資料,以利空氣品質之改善。惟近年來,由於工商交通業之發達,使空氣中之污染物成份更趨複雜,有機化學溶劑大量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致亞熱代高溫環境之台灣地區,經常曝露於高量之有機揮發氣體(VOCs)中。VOCs除引起光化反應外,對人體健康如呼吸系統及造血細胞病變等危害影響更為嚴重。鑑於有機揮發氣體為對流層臭氧(tropsphericozone)產生之先驅化合物,依歷年來環保署監測資料分析顯示,除懸浮微粒(PM10)外,03的濃度亦經常超過國家大氣品質標準。因此,為進一步瞭解臭氧形成相關理、化特性,除臭氧濃度監測作業外,對其前趨物質之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宜儘速加強監測,以建立完整之臭氧排放資料庫,提供空氣品質惡化及污染防制因應策略應用參考。本次出國計畫,除瞭解美國最新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現況外,並針對臭氧前趨物監測相關技術如光化評估監測站(PAMS)之應用發展與儀器操作運轉維護進行觀摩實習,以提供國內臭氧監測及光化測站運轉管理應用參考。 |